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
:::
重要 pddro - 新聞報導 | 2018-04-21 | 點閱數: 961

品格培養,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

最近政壇上幾件大的弊案讓品格的重要性再度浮上檯面,其實八百年前,但丁就說過,「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
我們過去過度重視智育,現在付出了代價。品格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大仲馬在《基督山恩仇記》中說,只有血洗得掉品格的污點,所以一個紳士(gentleman)名譽被污蔑時得去決鬥。

在當時的社會,一個人的品格若有污點,他只有自殺或放逐兩條路,因為社會上已無他立足之地。南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也說,「一點清油污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縱然洗遍千江水,不似當年未污時。」
品格培養是內隱的學習

所以無論中外,都是用生命在維護名譽,怎麼會想到現在名譽這麼不值錢,做了壞事被人唾棄的人依然大搖大擺地吃香喝辣,已經被押判刑了還敢大聲嗆聲,死不認錯,令人感嘆。

但是如果這些弊案能讓父母看到品格的重要性,對國家也是一個轉機。

品格的培養是一個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中國人說「三歲定終身」,三歲的孩子還未進學,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會不會替別人想、懂不懂禮貌,三歲就可以看出來了。


所以「三歲定終身」應該講得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識再好,誰敢用呢?所以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

我們一直極力想打破分數迷思,家長應該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於乙校的五十分,成績好不等於能力好。若能打破國人「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觀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上,沒有分數的壓力,台灣的孩子也會快樂很多。

前面提到內隱的學習,要了解人格形成的神經機制,必須先了解一下記憶的本質,因為人是記憶的產物,我們過去的經驗,不論多微小,對我們今天的人格都有影響,而影響的機制就是在記憶。

我們的記憶可分兩種,一為內隱的,一為外顯的,前者為不知道什麼時候學的、也不知道怎麼學的,如騎腳踏車,這種記憶就是得了失憶症也不會丟掉,後者為特意去學習的,如昨天把車子停在巷口,前天考試一百分等等。

研究者發現失憶症病人可以跟別人對談,知道物體名稱(他可以說「杯子在桌子上」),也可以學拉小提琴,但是他們對大腦受傷後曾經做過的事就完全沒有印象,記不得了。二○○○年得到諾貝爾生醫獎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坎德爾(Eric 
Kandel
),就是因為研究記憶的神經機制而得獎,他讓我們知道內隱和外顯是不同的機制,而人格是內隱的,它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即使得了失憶症,他的人格也沒有改變。

知道了記憶本質後,我們還要來看一下學習的神經機制,一九九二年實驗者在猴子的大腦中發現了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即猴子看到別人拿東西吃時,牠自己大腦中做那動作的部位
會活化起來,「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
中國人說「見人吃飯喉嚨癢」,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以前成語說「東施效顰」,譏笑東施看到西子捧心,惹人憐愛,自己也去皺著眉,說心痛。

其實從神經學上來看,這是很合理的,在演化上,一個能取得食物、帶來好處的行為,大家都會模仿,這是股市一窩蜂跟進最主要的原因,同樣的「殺雞儆猴」也很有效,看到有人偷竊,左手被砍斷,自己以後也不敢偷,這是大腦的機制在作用。

所以一個孩子看到同學做某件事得到老師讚揚,他也會想去做;同樣的,他看到別人做壞事沒有得到懲罰,反而有好處,他一定會跟著做,這是為什執法要嚴,法律的執行若不徹底,反而增加賄賂機會,賞罰一定要公,不然紀律不能維持,因為相互比較和模仿本來就是人的本性。

幼兒教育對人格養成的重要

知道了人學習和記憶的本質,我們就了解幼兒教育對人格成長的重要性,零到五歲正是神經連結速度最快的時候,五歲兒童大腦的活化程度是成人的兩倍半,他們急速地吸收訊息,修改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外面的世界。

這段歷程就是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accommadation(適應)和assimilation(同化),納入外界訊息作為修改自己行為的榜樣,修改自己行為以適應外面世界。

幼兒教育不是教識字,它是教品德,古人雖然不知道大腦裡的神經機制,但是從生活經驗上,他們看到了兒童行為養成的原因,知道身教的重要性,所以有很多的成語(成語是前人的經驗和智慧)都教導大人要「以身作則」,如不然會「上樑不正下樑歪」,還告訴我們孩子模仿的對象不只是父母,還包括環境中一切的刺激,所以孟母要三遷,孔子要說「里仁為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這些都是很正確的教育孩子方式,但是在講求速度、生活享受的後現代生活不是這樣了。

全力去中國化的結果是自己好的丟棄了,別人的長處又沒有學習到,有父母以為要做孩子的朋友才是現代的父母,殊不知孩子先要尊敬父母,才能受教,目無尊長、沒大沒小時,父母的話也就可聽可不聽了。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

最主要是西方國家看到教育孩子的時機要趁早,所以鼓勵家長在家中自己帶孩子,政府補貼母親沒有去上班少賺的零用錢,更鼓勵父母假期帶著孩子一起外出,一起體驗生活,他們很少說孩子只要念書就好,別的不要管,因為只有從看到別人怎麼做事情,才有模仿的對象,才能由經驗中體驗出道理來。

但是因為人的生命有限,我們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外面無限的東西,所以歐洲國家鼓勵閱讀,將前人經驗內化成自己的。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在於,它都是從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
故事不是事實,但是它是真實,孩子從真實的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為,而這行為是父母、老師、社會所允許的。故事的好處是它不是說教,它是從細膩的故事描述中使孩子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共鳴,使故事主人翁的行為變成孩子模仿的榜樣。

又因為孩子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同樣的故事,這故事所要傳達的意義便深植孩子心中,達到了教化的目的。

有一位媽媽說,她常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看到某個故事書中人物的影子,當電視劇「楚留香」在流行時,一個幼稚園五歲的孩子跟他的母親揮手再見,嘴裡說出來的是:「後會有期」。

人格就是從這些周遭刺激中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很有道理的。

事實上,父母都知道在現在的社會,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最重要,而這兩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會交到好的朋友,有敬業的態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

從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不論是什麼時代,只要是人的社會,基本的核心價值都不曾改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交到好的朋友在事業上才有幫手,但是有好的態度才會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態度其實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直、諒其實就是人的品質,只有多聞才是知識。

別等小偷成大盜

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的品行上,這是捨本逐末,因為直接影響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識,現代知識翻新的太快,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後早就用不到了。

沒有從小把孩子教好,孩子進了國中,智慧漸開、身體漸壯後,父母便覺管教不動,這根源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給他,時間都拿去補習拚分數,等他長大威權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

這也是北歐國家希望父母在家裡自己帶孩子的原因,行為一有不當要立刻矯正,不可等壞行為變成壞習慣,等小偷成大盜就來不及了。

若是壞習慣已養成時,僅是禁止是無效的,需要用另一個正確的行為去取代壞的舊行為,例如在選舉時,街上常有人用擴音器大聲播放你不想聽的音樂,當這個音樂進入你的大腦後,它便活化了儲有這條歌的神經迴路,於是這首歌就在你的腦海中唱起來了,如果你不要再聽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立刻播放一首你喜歡的歌,這時,新的取代了舊的,你就不再聽到原來的歌了。

用好行為去取代壞習慣可能要花一些功夫,但是持之有恆,可以成功,我們有看到很多成功例子都是放大孩子的長處,用長處把短處帶上來。

所以品德的教養是從小透過生活經驗和故事,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行為,什麼是錯的,當觀念建立後,行為就跟著出現,因為行為本來就是內在意念的外顯。

從小念故事、說故事給孩子聽還有另一個好處,它還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有一個朋友說,過年時,她一個人要燒一家人吃的團圓飯,忙得不可開交,便請她婆婆念故事給二歲跟四歲的孩子聽,想不到過了一個多小時,飯菜燒好後,孩子還安安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聽故事,她說她不曉得這麼小的孩子可以有這麼長的專注力。
事實上,我們發現孩子可以有專注力,只要這個東西是他所喜歡的。我曾經看過一個三歲的孩子全神貫注在看螞蟻搬家,低頭看太久了,重心不穩就翻了過去。所以讀書給孩子聽,不但教導他做人做事的道理,還訓練他注意力、想像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作者和讀者不在一個時空線上,故事一定要有邏輯性,讀者才看的懂,閱讀無形中訓練了孩子的邏輯性,這一點是漫畫無法取代的。
漫畫看多的孩子思想是跳躍式的,因為漫畫只有四格或八格,當它要呈現一個故事時,必須只取重點,犧牲了很多中間的連接細節,因此,美國對三年級以上的孩子不鼓勵看漫畫,他們教育部長有一句話講的很好,「一、二年級是Learn to read(學
習閱讀),三年級以後是Read to learn(用閱讀做敲門磚打開人類知識的門)。」

今天談品格培養,我們必須了解它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必須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中的情節深入孩子心中並明朗化,它不能是抽象口號或教條。

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品德後,他會像岳飛、閻海文、高志航一樣盡忠報國,他會像諸葛亮、孫運璿、李國鼎一樣,鞠躬盡粹,死而後已,最重要是他會成為一個社會中堅份子,誠實的過一生

:::

課程簡章

玩具租借

租借說明
:::

2024會員福利

10/14免費幼兒互動課程 10/21免費幼兒互動課程

影音學習

教學影片

全腦評估預約

評估預約登記

好站連結

健康動一動